2014/03/07

14_0301 東宮戲院


1960年代在東勢街頭會看到一位獨臂大叔騎著裝配擴音設備的腳踏車跑遍各街頭巷弄爲戲院放映的電影做廣播.

“東宮戲院的廣告車仔出來廣告...”這是最基本的台詞,全是以客語發音.

大叔右臂肢殘,但身型魁梧壯碩,因此都是單手騎車,麥克風則是繞過頭部綁在右臉頰.

廣播是全程 Live播送,不像現在是以錄音帶循環播出.

大家聽到大叔的聲音時都會趨前向他拿電影的本事(廣告單),而小孩子也會追著他拿單子,或好奇且興奮的跟著跑.

東勢市區南北縱向也就那兩條街,兩街平行的間距也不寬,因此在這條街就可聽到另一條街上的廣播聲.

大叔”出巡”也爲靜謐的街廊帶來一股熱鬧的騷動. 感覺上,大叔的好人緣與知名度遠超過鎮長. 哈哈...

也因為是 Live廣播且是綁著麥克風播音,那股特殊的腔調與聲音也成了同學間相互模仿的趣事.

“東宮戲院的廣告車仔出來廣告...”這些台詞內容比課文記得還熟,比九九乘法背得還快!

當時東勢只有東宮與衍延兩家戲院可相抗衡(另一家大致是以歌仔戲或話劇,歌舞團為主,後來都放台語片居多)

也就是傳統的戲園子.真的是古早古早的記憶,也模糊掉了.呵呵...

今天的東宮戲院


雖然已不復記憶當年的確切樣貌,望著那多出來的封閉設施仍不失其巍峨的外觀,基本上外牆顏色並未改變.

幾十年過去了,仍然能見到完好的外貌真是令人感動.畢竟這個鄉鎮也曾經歷過921地震的洗禮,還真是不容易啊!

戲院的售票窗口與出入口.

一整個原汁原味的感覺,今日放映的電影海報貼右邊,下期放映的海報貼左邊.

票價金額仍有”角”這個單位,很難想像吧! 這座戲院仍能保有如此的狀態,還真讓人打心裡佩服!

買票,以前都說”打票”.看電影要打票;坐車要打車票,閩南語,客家話,男女老少也都這麼說.

只有外省的國語人會說”買票”.縱使外觀差異不大,但一開口就露餡了.哈哈哈... 


書上常看到打水,打菜,打尖,住店...的.

不過,也有通用的.打油,打酒即是.(國語,客語,閩南語都通用) 很有意思的語詞用法.

東宮大多以日片或洋片為主,三船敏郎,小林旭,石原裕次郎...等日本與Hollywood那些老牌名星的名字也常掛在看板上.

這戲院在當時當地也相當於今日北市的101,想像一下,那會是怎樣的一個景況呢?

一直到今天,才真正的仰頭看清戲院的外貌,年紀小個頭不大是一個原因,最主要的是全被電影看板遮蔽了.

騎樓的圓柱.現在的建築已不再那麼”厚工”的如此做了,頂多是用其他材質將方柱包起來.

建築結構反映出業主的心態與期待,心態被延續下來,也讓建築妥善的經歷歲月與時勢的焠煉.

風花雪月,時光洪流...於彼,何有哉?

記得我們小學校長也住這附近,除了是校長之外;也是一位商人.家裡是開飼料店的.最大宗的應該是”歐羅肥”了.

歐羅肥係蝦密捏?? 就是豬吃的飼料啦!

多吃歐羅肥保證長得快又壯,同學若被稱歐羅肥,也不難想像是何體態了.(嬰兒肥與歐羅肥真的差很大喔)

與東宮相鄰的就是天主堂.


依然巍峨壯觀


我們的長老教會在下新里,天主堂在南平里.一個是基督教;另一個是天主教,一北一南的.

天主堂只去過幾次,但那豪華與氣派的殿堂還真是給我震攝住了.

媽媽與鄰居鄉親們想拍外景照時,天主堂是首選.

這是天主堂的庭院

已經忘了原來的樣貌,但教堂入口那縷空的牆面仍可在老照片中看到.

清晨的市集


有被改變的;也有不變的.

與東宮戲院一樣依然故我的文具店.

我們住的旅社


門廳與櫃檯

或許會令人有股美人遲暮的慨歎,但所散發出的那份溫馨與人情仍是讓人有家的感覺.(聽廣播,看黑白電視的歲月)

天主堂與東宮戲院


大甲溪對岸的新社 




東勢   
了有兒時的記憶之外,也是一個擁有特殊人文的地方.

無須長住,只要用心走那麼一回,您就能體會.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好棒的文章、更棒的是令人回憶許多的照片,雖然是去年拍攝,但依然勾起許多東勢人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