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0

10_0627埔里 虎頭山+人止關


艷陽高照,難得的好天氣.前些日子因下雨而沒去成的人止關,就利用今天把他跑完吧!

好天氣相對的就是"熱".到烏溪橋頭先把水分補充好,再沿著牛屎崎騎過去.


在牛屎崎前方遠眺九九峰,天氣真的是好啊!


到了北勢湳,荷花池飄來陣陣荷香,真是一大享受.


雙龍隧道的一線天,有天然的冷氣又無蚊蟲干擾,是個休息的好地方.


今天的午餐,在玉屏路買的蜜蕃薯.台14線沿途的攤商差不多都收完了,連檳榔西施也絕跡了呢.

前幾天 還是滾滾濁水的小溪澗,現在已經見底了.

這邊的岩壁是卵石與泥土堆積而成的,非常經得起雨水沖刷,所以甚少落石.


再確認這座山頭,平時看到的就是這個樣,難怪那天下雨時會嚇了一跳(怎會出現兩個山頭?)


太陽廟.以前沒那麼壯觀的.人潮帶來錢潮,小廟也會翻身的.


寺廟也會精簡人事,全自動的暮鼓晨鐘.或者有一天會進化成投幣式的無人管理寺廟也說不定.


太陽廟前這座橋就是通往中台禪寺的橋樑.過了太陽廟不遠就是愛蘭交流道了.

過了愛蘭不久,開始下雨了.

這是觀光版的地理中心石碑,也是單車車友攻武嶺的當然起始點.


石碑後方的公園內才是真正的中心點.台階前左右不同的告示牌.


這是中心原點,寫著山清水秀難怪不被重視,大家都習慣在刻著"台灣地理中心"那塊大石前拍照(至少它標示清楚)


中心點邊牆上的碑文


時間充裕的話可上虎頭山俯瞰埔里街景,這是一段漂亮,青翠且涼爽的水泥路面.


蜿蜒而上約3公里左右,山頂上有一座滑翔翼與飛行傘的起飛場還有通往鯉魚潭的步道.


一路上坡與髮夾彎


這是第一座觀景台


可俯瞰埔里的田園與市集


觀景台前的魔王坡,很厲害的.


路上俯瞰來時路,有些成就呢.


不過,也別高興得太早,還多著呢.


怎麼樣?很平坦的水泥路面喔!


別灰心,還有呢.過了這段就到第二觀景台了.


這是第二觀景台,視野比第一個還好.


觀景台前面當然少不了魔王坡.


爬得高,看得也遠.剛剛走過的路,現在都在你腳底下了.


第n個魔王坡


到這邊往上右轉就是山頂稜線了


看吧!綠草如茵的飛行場.感覺與屏東賽嘉的很類似,應該有相同的地理條件才可成為飛行之場地吧!

二姐不會飛,擺個姿勢過過乾癮.呵呵...

到山頂時還在下雨,所以有些濛濛朧的.


山上遠眺的全景


這是由鯉魚潭上虎頭山的出口,也是虎頭山往下到鯉魚潭的入口.石板路面有些滑.


下了虎頭山便直奔人止關,這是觀音瀑布的入口.


沿著步道過去,走到底就可看到瀑布了.

不是這一個啦!這是入口處的引流道,很漂亮吼.觀音瀑比這高也比這個壯觀啦!

入口對面跨過眉溪的觀音吊橋.


一路冒著雨走著,來到二堂哥的餐館.每年清明聚餐的地方,去年二堂哥走了...大夥兒也不會再到這邊來了.


雨實在大,沿途下山的車多,也不友善.在明隧道內躲一下雨吧!


隧道下的溪流在此打一個近360度的彎.


過了兩個明隧道後,終於抵達人止關.


人止關...蕃人.漢人到此為止.越過這關,誰也不保證你可留住項上人頭.特殊的地名訴說著過往的歷史.


深邃的崖壁下湍急的溪水奔騰著


欄杆外的空地平台不免俗的也散著一些垃圾.


人止關的山景


險峻的峭壁.深崖險壁,真是個渾然天成的"關卡".


告別人止關,回到明隧道.雨勢雖已減緩,還是穿上風衣避免下坡過冷.


在楓林口的土地廟前回眸再看眉溪與真正在雲霧中的"霧社".


在埔里大城的7-11吃晚餐,18:40起程返家.


點綴著一排燈海的平林雙十吊橋

在北勢湳的西鼓亭(對應東邊的東鑼亭)再拍荷塘夜色

西鼓亭下的二姐與"庄腳版"的7-11(鄉村商店)由統一掛牌的喔.


離開地理中心碑往人止關的路上雨雖一路下著,但還能接受(反正上身也都濕透了)


過了國6交流道後回程的車輛也越來越多,因為在對向,即使車速很快也都還能掌握動向,

唯一須提防的就是高速經過積水的路面時濺起的水花會噴得你一身.

路旁山溝的深度很深而且都未加蓋,下雨時有些路段水溝內的垃圾雜物堵住水流導致溝水滿溢,

此時水位高過路面,你很難分辨出溝與路的界線到底在哪裡,寧可稍靠中線讓對向車子濺得你一身污水也不要冒險靠邊.

國6通車對埔里的觀光收益應該低於霧社以上的區域,下交流道後的台14車流明顯激增,


我在過國6最終的交流道(蜈蚣社區前方那個)到人止關這段路,已在路旁排水溝的垃圾就不說了.

一路上新鮮的垃圾(用塑膠購物袋包裝妥當的)沿路可見,

散裝的除了飲料罐與紙杯裝著的檳榔汁(渣)算是稀鬆平常的,還有...嬰兒換下的紙尿褲.

我不知那些離開了如夢似幻,美輪美奐的渡假飯店及好山好水的自然環境的觀光者

(我不以觀光客稱之,他們還不夠讓人以客尊之)在鄉間路上如此的放肆.

台灣很多地方已經封山(而且是在大地反撲後才不得不如此)

為了種種原因與考量開發自然景觀區域讓尋常百姓更容易也更舒適的享受自然的風光滌去一身疲憊,

但...在消費天然資源時,那些人的素養夠嗎?


山區觀光點的天然災害一點也得不到我的同情,

不管是開發的業者或是消費的人們,只要有一方不懂得如何對待大地(或懶或不經意)

那...災變事件不會停息,只是換個地方而已.

消費自然資源...先做好功課再來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