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0

10_0122 阿嬤的古早味(麻糬)


上個星期五(01/15)教友們在阿嬤家做家庭禮拜,主人家依例準備了一些點心招待與會的牧師與教友們,阿

嬤的拿手點心都是古早的口味,也是許多教友所期待的.

星期一(01/18)一大早蘇菠麵的阿嬤便拿著當天所準備的點心風塵僕僕的送到家門口,大家忙著出門只簡

單的寒暄過後便又各自忙各自的事了.當天回家後當然不會放過這古早味的麻糬!一直到星期三才吃完這批

麻糬.

這是招待與打包的規格,裡面包的是細緻的紅豆沙餡料,除了可當場享用還可打包外帶當"伴手".

"庄腳人"是不怕客人吃的,因此麻糬包得粉大一顆,又大又飽滿的,一盒也只能裝下六顆.若不計形象的吃大

概兩口可搞定(風險是可別噎到了),斯文一點的可分成4~5口解決.



麻糬與水餃,披薩,小籠包..等類似,現做的口感最好,這些麻糬是上個禮拜五做的,所以表皮有些乾硬.

用微波爐加熱後可讓麻糬回復Q軟的彈性,不過,火侯很難拿捏就是.反正自家人吃的,好吃就好,外觀不必太

計較.


這時不好"五爪下山",於是請出筷子協同.軟Q的麻糬與餡料混在一起...嗯~好吃!好吃!




除了"點心"級的規格之外,還有"原物料"型式的麻糬.當然,這批原物料也有些乾硬了,享用之前還需經過加工

這次就不是微波爐了,而是放到"碗公"內以電鍋加熱讓它回復原有的軟Q彈性.


這是阿嬤帶來的配料,有糖粉,花生粉及米麩.前兩樣是傳統的配料,米麩則是新的配料.

米麩一般都是糙米麩,也就是將糙米炒熟後研成粉,通常是嬰兒的"代奶粉"或斷奶後的主食,吃糙米麩不容易

癡肥,肌肉也較勻稱,Q中帶硬活像一隻小土雞.(這是我個人的觀察,沒有學理依據的)配料中加了米麩除了

更容易塑形之外也多了米的香氣.一應俱全,阿嬤都準備好了.


把這些配料依比例放入碗內調勻.我是3匙花生粉+2匙米麩1匙的糖粉(好像在攪三合土) 呵呵...

口味可依個人喜好變更,我不喜歡太甜,所以只用一匙糖粉.


接下來就是有趣與自主的食用過程了.用筷子取出想要的量.


將"麻糬團"放入碗內裹上配料


一邊翻轉裹著配料,一邊慢慢的抽出筷子,將"麻糬團"均勻裹上後便可塞入口裡了.


三兩下就將配料用盡,這是最後一"團"了.


文雅一些,將它一分為二.免得被人家笑.哈哈...真好吃!


麻糬在在平埔人的生活中很常見,多數的慶典或日常生活中都會出現,製作簡單,口味多元.小孩,老人

(尤其是幾乎沒牙的老者)都能大快朵頤的盡情享用,不分男女,老老少少,葷素不忌的團坐分享.

這或許是麻糬所扮演的另一項功能吧!從小吃到大,我們當然也可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古早味.

客家人也有麻糬,客語稱麻糬為"起拔"而且還有一首"麻糬"童謠.

羊咩咩,十八歲,坐火車.

坐到哪,坐到"寮下"(寮下=市區,街上)

撿到一斗米,做"起拔".

沒糖好"問"(沾) "問"泥沙.

好玩吧!童謠中也訴出"起拔"的食用方式.



這次阿嬤除了帶來"起拔"也帶了"瓜仔雞" 蔭瓜與雞塊一起熬煮而成的美味.


深褐色的蔭瓜熬煮後透出晶瑩透亮的色澤,配上香菇與土雞肉.沒吃過的趕快去試試!


有了土雞肉也不難有美味了,就如阿嬤說的"炒菜若有(倉)蔥;無油嘛也(乓)香"...

"起拔"吃完了,花生粉配料還剩很多.再來一份古早味!

很多人吃過"豬油拌飯"這一味.但...花生粉拌飯就少見了.


將"問"起拔的配料灑在米飯上面就成了!與點綴式的芝麻相比...這碗豐富多了,而且誠意十足!


攪拌後就是這樣.


米飯加上花生的香氣與糖粉的甘甜讓人食指大動,胃口全開.


漢堡,披薩吃膩了嗎?小公主,小王子胃口不開嗎?試試阿嬤的古早味吧!



沒有留言: